第472章 庄帝醒榻前托孤,新君继庙号之争(2 / 2)
“怎么样才算是天下行为难道只有你们白氏承认的才算是天下行为江东不管怎么说,都是中原的一份子,是诸夏之一。他们立了庙,难道史书上不会记载,后人不会知晓。
如今我们是知道因为吴国、韩国滥用庙号,所以每位君主都会有庙号。
可是过个数百上千年,后人只会从史书上知道当前之事,一看懿庄二帝无庙号,而韩吴二国都有庙号。
是不是会猜测懿庄二帝的德行不如曹丕、曹叡、孙权呢这对于两位先帝是公平的吗”
白康用刘璿御赐的绝佳木头制成的龙头拐不断点地:
“狡辩,伱这是狡辩,有我白氏在一天,天下绝不会出现伪造史书,胡乱抹黑二帝之事发生。”
司马懿毫不客气道:
“要是你白氏也不在了呢白氏可以存在一千年,难道可以存在三千年,一万年吗
这谁又知道呢就算你白康受二帝之恩,为二帝唱赞歌,赋赞词,难道你还能保证你的后人都能如此吗
若真出现了那种状况,你还有脸拿着先帝御赐龙头拐吗”
白康用拐杖指着司马懿,气得说不出话来,在白裕的不断安抚下,终于平息了下来,霸气道:
“我向天下人保证,只要我白氏传承未断,哪怕只是沦为一介庶人,二帝之德,二帝之恩,白氏不会忘记。”
司马懿冷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就在这时,上方与新皇刘深一同坐着的听政的太皇太后甄宓开口了:
“原本是否立庙,讨论谥号的问题,按照祖制、惯例,哀家本不该出言。
但是见太傅、太师争论如此激烈,想要一吐心中的想法。
先帝在位时,百姓安乐,人民归附,开疆扩土,安定黎民,南却孙吴,北安胡夷,其功甚伟。
而对各位大臣,也多有赏赐之举,就连董允如此大败,也只是贬官降爵,没有说下狱斩杀的。
对诸卿不可谓不厚。
虽然太傅所言甚有道理,对于国家的长足发展是有利的,但是从哀家个人来说。
先帝的德行不说比高故汉的仁帝,古今皆誉,但也算是高过两汉的多位帝王;功绩不说比超前汉的明帝,北缺匈奴,但也算是有开疆扩土,保国无失。
可如此之帝王,竟然比不过江东一隅的孙权,单独立庙,独飨祭祀,哀家这内心是极为不平衡的,哀家言尽于此,还请诸位大臣见谅。”
甄太后的这一出言,场上的局势瞬间明朗了起来。
原本摇摆不定的甄乾直接出言支持立庙。
紧接着北地王刘谌也被甄宓的话打动,想到刘璿对自己如此之好,还让自己以皇叔的身份摄政,于是也出言支持立庙。
如此一来,加上原本就支持的司马师,四个辅政大臣,就有三个支持,他们所代表的就是朝中七成的官员。
只有费祎一直坚持原则,不过此时也态度松和下来,表示少数服从多数。
于是为刘璿立庙的事情就这样顺利的通过。
而且还通过了司马懿提出的为之前没有立庙的刘禅一同立庙。
经过廷议,最终决定汉孝庄皇帝刘璿的庙号为“英宗”,追赠汉孝懿皇帝刘禅的庙号为“孝宗”。
按理说刘禅与刘璿身为自刘备之后的第二、第三个皇帝,应该为太宗、高宗。
但是刘备一直秉持着自己是继前汉之业,高帝之后,乃三兴大汉,是为炎汉。
故而当初为汉昭烈皇帝刘备立庙时,并没有立为“太祖”或“高祖”,而是立“烈祖”。
这与汉光武皇帝刘秀庙号“世祖”有异曲同工之妙。
待庙号、谥号全部商议完成,后向天下昭告汉英宗孝庄皇帝的谥号、庙号,以及刘禅追立为“孝宗”的诏书以极快的速度完成。
由于这个时候整个大汉的重臣都在场。
因此由中书令起草诏书,然后费祎、司马师等辅政四臣加盖符节,再由太后加盖印玺,经过尚书令复核无误,加盖符印后,交由各官署颁发。
这一切只在半个时辰内完成,堪称神速。
出了大殿,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整座皇宫都打起了灯笼。
这次议事从太阳初升开始,一直到太阳落幕,整整一天,好在宫里会提供吃食。
白康在白裕的搀扶下,缓缓走出殿门,看着灰蒙蒙的天空,摇着头叹息道:
“天下风气的持守,自此而败,后世帝王的德行,自此而衰。”
此话恰好被一同出来的丞相费祎听到,恭敬的询问道:
“太傅此话,可有解处。”
白康看了他一眼,转过身,摇着头,缓缓离宫:
“唉,多说无益,多说无益。”
费祎是十分尊敬白氏的,故而对白康的话十分上心,暗自思虑道:
“难道此事有什么隐情吗”
随后又摇头自顾自的说道:
“大势至此,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不过随波逐流罢了,可谁又是,在激流中摇橹的人呢”
重臣散去,整座南宫沉寂了下来,只有刘璿的停灵殿,传出呜呜咽咽的哭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