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书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现代都市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 第523章 叛乱起众叛亲离,英年逝白宗成立

第523章 叛乱起众叛亲离,英年逝白宗成立(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司马绍出屯南皇堂,命将军段秀和中军司马曹浑等率数千甲卒,乘夜渡河袭击叛军。

王含军始料未及,在越城被段秀、曹浑击溃,还被其斩杀了前锋大将,士气大跌。王敦闻败震怒,欲强撑病体亲赴前线督战,最终因病重乏力而未能成行。

八月一日

王敦在重病之中愤恨交加,当日便死在姑孰军府,终年五十九岁。

在临终前,留下遗命,让王应先即位称帝再为自己操办丧事。

可王应却充耳不闻,只是秘不发丧,然后只用草席包裹王敦尸身,外涂白蜡后埋于军府厅堂之中,终日只与亲信饮酒作乐,等着自己父亲王含为自己打下皇位。

因为没有名号、大义的支持,王含军士气始终不高,好在自己这边士卒众,能够维持战线。

八月三日

沈充军抵达秦淮河南岸,与王含军汇合。

与此同时,刘遐、苏峻等部边军也在昼夜兼程下,赶到建康,与宿卫军汇合。

沈充、钱凤等认为边军远来疲惫,应该趁其立足未稳,强击其阵。

遂领兵渡过秦淮河,想趁虚击溃边军。

时间拉过,仿佛一切与他们所想一致,一度攻至宣阳门外。

但司马绍对这群常年在边境的边军许下重诺,这群没见过肥肉的边卒终于发挥出了他们应有的实力,将王含、沈充等叛军打得节节败退。

更加不妙的是,不知为何,王敦死讯在军中散播开来,叛军顿时军心涣散,组织不起阵型。

王含、沈充等自知大势已去,遂连夜烧营溃逃。

司马绍遥见叛军大营火光四起,知道敌军正在溃散,遂命温峤、刘遐等追击。

最终王含、王应父子逃奔荆州,却被王舒溺杀于长江;钱凤、沈充也相继被杀,首级传送京师。

八月十八日

王敦之乱至此被彻底平定。

司马绍的一大心病消除,心神陡然放松,却突然患病不起。

太宁三年

二月

深感自己躯体不健,司马绍下诏立长子,年仅四岁的司马衍为皇太子。

确定国储,保证国家未来。

八月

司马绍神志愈加不清,召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等重臣。

让他们一起接受遗诏,在自己殡天之后,辅助皇太子司马衍治理国家。

八月二十五日

司马绍病逝于东堂,享年二十七岁,上谥号“明”,是为晋明皇帝,庙号“肃祖”,葬于武平陵。

第二日,太子司马衍灵前继位,在司马羕、王导等群臣的簇拥下,登基称帝,定明年年年号“咸和”。

由于天子年幼,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共同参辅朝政。

由于晋廷特殊的政治格局,形成了皇族与世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基本上维持了晋朝政权的平稳。

在晋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际,北方的诸群雄也没有停歇。

白国通过各种手段,成功以平稳的手段,更换了冀州的各郡太守,实现了冀州的彻底归附。

为了更好的防备北方段匹磾、崔琨两大刺史势力,防备乐陵郡后赵的兵峰,维持冀州初步平定的局面,白王焰开始重用宗室镇压地方。

但为了不让白国步晋廷的后尘,造成宗室为了权利争斗,同室操戈。

白焰制定了《白国宗室继承法》《白氏子出镇地方细要》,开办了专门用于教育白氏子的“白国宗室学院”,简称“白宗”。

宗院所教授的知识与白学、白院不同,侧重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家训祖训等皇室教育,志在培养出有利于天下的宗室、皇族,

同时,在白国苏氏、原氏、全氏、白氏、张氏、崔氏等六十三家白国世族的联名上书下,白焰同意收纳世族子弟入学宗院,但必须有爵位在身。

太宁二年,白焰下达了《宗院准入限制》:

暂定白国公爵者(包括国公、郡公、县公),每三年可推荐三人入学;

侯爵者(县侯、乡侯、亭侯),每三年可推荐二人;

名誉侯爵者(关内侯、关外侯),每三年可推荐一人。

从此,白国形成了白学(白国学院)、白院(白国书院)、白宗(白国宗室学院),三大学府的学术体系。

其中白学为普通学院,任何人只要通过入学考试,即可入学的学院,人数最多,每年招生一千人,三年内通过结业考试、朝廷入职考试,即可选择加入朝廷。

白院为精英学院,大多从白学中遴选优秀弟子入书院深造,实行师生制,即一名学生,一位老师,大多可以通过老师的推荐,通过朝廷的征召,进入朝廷。

白宗则是贵族学院,只有持白国勋爵推荐信入学,或白王亲自准入,才能进入其中,接受贵族教育,只有拿到学院的毕业证书,才能顺利继承爵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